中央纪委国家监委网站宣传发布首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技创新合作论坛系列活动——深海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展。
南海之滨,崖州湾畔,一场汇聚国际前沿深海技术及成果的大会正在三亚市崖州湾科技城举办。
这是首届海南自贸港国际科学技术创新合作论坛暨深海技术创新大会,近20个国家170家机构的近400名代表齐聚一堂,共话深海科学技术创新亮点、趋势与未来。与之相配套的深海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展,也正在崖州湾科技城深海科学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展出,向世界展示着我国深海科学技术创新取得的一系列重大标志性成果。10月24日,记者来到这里实地探访。
走进深海科学技术创新公共平台园区,几个蓝色标牌在一片葱绿中十分夺目,首先映入记者眼帘的是“聚焦深海、共创未来”几个字,这是此次大会的主题,也是深海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展的主题。
按照指引,记者来到展馆所在地——深海科学技术创新公共平台1号楼。万米载人潜水器“奋斗者号”、“海燕”水下滑翔机、“深蓝号”波浪滑翔机、水下声学北斗导航与定位系统、海洋温差能发电原型机组、前不久刚给3000米海底地层做过“CT”扫描的海洋拖缆地震勘探采集装备“海经”系统……涉及深海进入、深海探测、深海开发等方面的关键技术、先进材料、核心装备琳琅满目、不一而足,前来参观的人也络绎不绝,近距离感受着我国深海技术创新的魅力。
“深蓝号”波浪滑翔机。如同鲸鱼摆尾,其水下牵引机可以将浮体在波浪中的上下运动转化为持续向前的推力,因此具有超长续航、耐恶劣海况,可用于海洋水文气象监测、环境调查等。王珍 摄
参观深海先进的技术与装备展的人络绎不绝。图为10月23日,小观众在给海底地层做“CT”扫描的“海经”系统模型前驻足。井莉 摄
在哈尔滨工程大学的展台前,一个高约40公分、绘有孙悟空脸谱的设备吸引不少人驻足。“这是‘悟空号’无人无缆水下机器人的缩小版模型。其实物有两米多高,具有快速下潜能力,曾多次下潜至全球最深处的马里亚纳海沟底部,最大下潜深度10896米,整一个完整的过程可以在3小时内完成,而且还可以在万米海底定高1至2米进行自主航行……”哈尔滨工程大学南海研究院科技部主任卫天蛟介绍道,“悟空号”就像勇探“龙宫”的“孙悟空”,不但可以在万米水下“自由活动”,还可通过其“火眼金睛”采集珍贵的深渊海底图像与视频。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展台边,工作人员正在演示浮力实验,两个白色的正方体漂浮在水面上。记者用手掂了掂其中一个正方体的重量,它之所以能够浮在水面,关键就在于制作这两个正方体的主要材料——小水池旁边瓶子中的白色粉末。“看起来像粉末,实则是一个个空心玻璃微球,因其密度小、导热低、抗压能力强等,常被应用于航空航天、深海探测等领域。”展台工作人员谭练武和记者说,这样一种材料加入树脂,就可以制备出适合不同海深的固体浮力材料,我国“奋斗者号”、“深海勇士号”等载人潜水器,以及“悟空号”、“海斗一号”等无人潜水器均使用了这一材料。
我国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性能空心玻璃微球,是微米级薄壁空心球形结构,其直径比头发丝还细。王珍 摄
海底光电复合缆、动态电缆、脐带缆、金属铠装缆、非金属铠装缆……另一展台,各式各样的海底电缆样品整齐地摆放着,细的有手指粗细,粗的直径则有二三十公分。“这些比较粗的多用于海上风电传输,比较细的是用于深海传输。”中天科技海缆股份有限公司的顾春飞介绍。
“这次展览主要展示的是‘十三五’期间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深海关键技术与装备’等重点专项、中国科学院A类战略性先导科技专项‘深海/深渊智能技术及海底原位科学实验站’,以及全国范围内企业和事业单位在深海技术与装备领域产出的成果,共有来自48家单位的267件已完成验收或海试验证、具备良好应用前景的展品亮相。”海南省深海技术创新中心总工程师顾永维告诉记者。
深海蕴藏着地球上远未认知和开发的宝藏,要得到这些宝藏,就必须在深海进入、探测、开发方面掌握关键技术。海南拥有我国绝大部分深海水域,在深海技术创新、深海资源可持续利用、深海科学研究等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和条件。“深海技术创新中心不仅支持深海自主研发技术创新,促进成果转移转化,还积极搭建深海科技公共平台,推动深海关键技术和设备检验测试试验、深海装备海试等方面的高效共享,建设深海技术创新生态圈,让深海进入探测开发‘利器’汇集起来,更让深海技术创新力量凝聚起来。”海南省科技厅成果与合作处副处长刘荣霞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