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擎画了中国式现代化全方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蓝图。报告提出,到2035年要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进入创新型国家前列”,建成科技强国的总体目标。学习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大精神,需要付于行、见于效。随着中国经济的逐步壮大,慢慢的变多的中国科创企业活跃于国际舞台之上,成为展现中国国家形象的重要名片。
为展示中国企业敢为先锋、创新突破的探索精神,从11月开始,中欧国际工商学院与人民网上海频道开辟专栏,报道中国科创企业的发展故事,挖掘数字化转型、绿色低碳、元宇宙、智能终端、共享经济等领域的中国企业案例,共话中国科创企业的机遇与挑战。
“我们现在的医药行业,无论疫苗、抗体、胰岛素还是抗生素等很多生物医药有效成分的分离提取纯化不能离开微球,微球的性能决定着药品的质量和纯度,没有微球,生物医药产品根本生产不出来。”纳微科技董事长兼首席科学家江必旺这样介绍。
自2007年成立,纳微科技经过十多年的研发,解决了聚合物,二氧化硅色谱填料微球精确制备技术的难题,填补了我国色谱填料微球领域的空白,解决了长期“卡脖子”的技术瓶颈。
说到这里,可能有人要问,微球是什么?微球,顾名思义是球体,类似乒乓球、篮球,只不过,江必旺在做的事是把这些球体做成纳米和微米尺寸。当微球变成这么小的尺寸时,它的表面积变成非常大,1克的微球表面积摊开就有一个足球场那么大。而一个单位体积的微球,表面积越大,吸附能力就越强。”
2006年,一个“背包客”,带着十个装满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大箱子,怀揣一个把关键技术国产化的梦想,从美国回到了中国。这个“背包客”就是江必旺。
上世纪六十年代,江必旺出生在福建闽北山区的一个小乡镇。“从我懂事起,我们家就是村里最穷的家庭之一。”一切的转折是国家恢复高考,周边有人通过高考一跃改变命运的事例带给江必旺极大冲击。他也由此下定决心要参加高考,要好好考,要走出去!
家里用来存放粮食和杂物的小阁楼,用一块旧门扇当床板,几块砖头当床脚,支出一个简易床,再用几块木板拼成一张书桌,这就是江必旺的简易书房。在这样的环境下,历经三轮春夏秋冬,上千个日日夜夜,江必旺被北京大学录取。
进入北大后,在诸多优秀的同学面前,江必旺难免有些自卑,但大二在实验室勤工俭学时,原本只是打下手的他,却在阴差阳错下用两天时间突破了一位研究生卡了一年的研究项目环节。这让江必旺看到了自己的科研潜力,因而迸发出强烈的科研热情。从此,他没日没夜地泡在实验室,科研能力快速提升。很快,他被导师推荐到激光排版系统项目中,这在当时是北大最重要的产业化项目之一。也因为这一个项目,江必旺毕业后获得了在北大留校工作继续参与研发的机会。
六年后,江必旺随着当时的出国潮去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汉姆顿分校攻读博士学位。虽然语言劣势一度让他陷入低谷,但凭借出色的科研能力,他提前两年获得博士学位,随后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做博士后。结束博士后研究,江必旺顺利进入一家世界500强企业从事研发工作,担任资深科学家。
在美国的十几年,江必旺从事着自己最喜欢的研究工作,妻儿在侧,拿到绿卡,买了别墅,生活安逸。但他心里一直有个疙瘩——中国企业在创新上饱受偏见,不被尊重。那时,江必旺就在想,如果有机会,一定要回国创办一家创新型公司。
2004年,江必旺回国探亲时,看到有个亲戚得了糖尿病,每天需要注射胰岛素。“一针胰岛素不便宜,这样的花销,对农民来说是很难承受的。”
江必旺心想,世界上还有多少人因为药价昂贵而备受煎熬?他突然萌生出想要解决这一个问题的愿望。“我既不是医生,也不是开药厂的,但我是学材料的,材料的特点是可以应用到各行各业,其中包含医药行业,当时我就想打破微球技术的国外垄断局面,降低医药行业的材料成本。”
2006年,在朋友的支持下,江必旺一家五口带着十个装满各种实验仪器和材料的大箱子,踏上了回国创业的征程。
出于对自己科研能力的自信,回国前,江必旺向妻子和三个孩子承诺,跟他回去三年,把微球材料制造技术解决了就一起回美国。“我完全低估了创业的艰难,到现在也没能实现给家人的承诺。”江必旺笑道。
回国之初,江必旺瞄准的就是生物医药用微球,但是这样的领域研究周期长、技术门槛高、市场壁垒也很高,要维持这样的投入,公司一定要要有造血功能,这时候江必旺发现了微球在液晶屏领域的应用。
在显示屏生产制作中,假如没有间隔物微球,显示屏就像人没有骨头一样立不起来。而用于液晶显示的间隔微球对其粒径大小、均匀性、机械强度、表面性能等要求极高,制备技术门槛也极高。全世界上只有日本两家公司垄断。
“凭借我们微球精确制备技术平台,很短时间内就开发出了可以用在液晶屏上的微球,而且纳微产品生产周期较国外的公司还有非常大的缩短,形成突出的产品供应优势。”江必旺坦言,这样的产品可以产生现金流,为公司“造血”。
但也正是这件事,导致了江必旺跟合作伙伴的分歧。合作伙伴认为,负责技术的江必旺用10%的精力和时间研究液晶显示屏微球,就可以养活公司了,而花90%的精力和时间研究的生物医药微球却一直在亏本,况且液晶显示微球也是高端产品,不如把所有精力都转移过来。
“不光是他,那一段时间公司的有些股东都这么觉得,从投资角度来说,确实也是这样,如果考虑公司短期效益。”江必旺不否认大家的想法,但是如果这么做,就违背了当初选择回国创业的初衷。
“我当初回来就为了要做生物医药微球,如果只是要挣钱,我就不会回来。”这一分歧,也导致了江必旺与合作伙伴的散伙。“自从合作伙伴离开,我只能把管理也接了过来。那时候,我连财务报表都看不懂,最怕的就是见客户,一想到要见人我就怕,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去……虽然不擅长管理,但所幸高科技创业最重要的还是技术和产品。”
“高科技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可能短期内无法把研究转化为收入,而研发又需要大量资金。这时,除了寻找外部支持,企业也要考虑怎么‘自我造血’。”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市场营销学教授、中欧卫生健康产业研究中心主任周东生认为,但在现金流的诱惑下,企业家要坚持初心,不能舍本逐末。
江必旺的回国创业路,远比当初想象中更复杂,给家人的三年承诺期,更是没能如期兑现。种种困境叠加,江必旺带领团队咬牙坚持了下来。
2021年6月,纳微科技在科创板上市,当日收盘价较发行价上涨1273%,成为科创板301只股票之最,也是2003年以来A股之最。
高性能微球材料制备, 涉及多门学科,且由于精度是纳米和微米级,难以精确控制,其制造难度极高。
“生物医药领域又跟其他领域不太一样,你必须要赶在这个产业成长起来之前,就把技术和产品做好,否则就没机会了。一旦人家用了进口的微球,你再想去替换,几乎是不可能的。”江必旺说,这是自己唯一的机会,必须要牢牢抓住。
因此,纳微将研发放在核心地位,研发费用逐年增加,研发费用率保持在16%以上,高于行业中等水准。经过多年攻关,纳微在多个高端微球制备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打破了国外企业的长期垄断。
举个例子,纳微通过跨领域创新,绕过传统的“筛分法”,发明了“种子法”,“种子法”是让几纳米大的塑料当种子,在适当的化学环境下慢慢长成微球,从而能够直接控制微球粒径,长出来的微球大小均一,95%可以直接用,大幅度的降低了生产所带来的成本,缩短生产周期。2016年,纳微自主研发的第三代技术产品——单分散硅胶色谱填料正式上市,不仅填补了国内的技术空白,也促进了全球这一领域的技术进步。
“突破微球技术的时候,不少人来恭喜我,说我打破欧美垄断,解决了‘卡脖子’问题,但对于我来说,更值得开心的其实是,真正的创新是可以推动全世界该领域的技术进步,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也是很多科学技术创新型公司的初心。”江必旺如是说。
“微球是许多行业不可或缺的材料,但大众很少知晓。大部分企业在创业时都更关注消费端的产品,而产业链上游还有很多依赖进口的卡脖子问题没解决。”周东生教授希望,随着中国产业链的升级,要把更多目光投向整个产业链上的薄弱环节,打造更多“隐形冠军”企业。
近两年,新冠疫情给不少企业的发展带来了不便,但却给纳微带来了商机。受疫情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国外进口色谱填料/层析介质不能及时供应到国内,严重影响了国内药企的生产和研发进度。纳微加班加点,很多员工甚至放弃了春节休假,及时为多家药企提供了关键色谱填料/层析介质,加速了进口替代,保障了国内药企的正常生产和研发。
谈及未来,江必旺初心不泯,态度坚定。“做一家公司,不一定非要追求多大规模,但一定要做一家受人尊敬的企业,这个很重要,这也是我回国创业的初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