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eyu乐鱼体育在线:致敬!5位“全国自强模范”的破茧人生:他们如何从绝境逆袭?

来源:leyu乐鱼体育在线    发布时间:2025-10-06 13:39:31 1
乐鱼体育网址入口:

  在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上,广西有5位残疾人获评“全国自强模范”。自强模范以非凡勇气和毅力冲破身体局限,绽放出璀璨的生命之光——这不仅源于他们自身的不懈奋斗,更离不开国家政策的坚实支撑。今天,让我们大家一起走近这些闪耀的生命之光:从他们冲破桎梏的奋斗轨迹中汲取精神养分,在广西残疾人事业高水平发展的强劲脉搏里,感受新时代的文明温度。

  台灯下,锋利的刻刀,在印石上划过时,发出了“咯咯”的声音,细小的石屑纷飞,遒劲的“自强不息”四字逐渐显现轮廓。46岁的钱宗文不时停下,拿起印石,仔细端详。他的桌上和身后的展架上,摆满了印石。

  肢残篆刻师钱宗文:“篆刻”自强人生。视频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大专毕业后,他在工地上打过杂、干过油漆工、铺过瓷砖,历尽艰辛。幸运的是,在这期间,他发现了自己对书法和篆刻的浓厚兴趣,找到了精神寄托。收工后,他会躲在工棚角落,拿油漆桶作砚台,废木料当镇纸,临摹碑帖与名家作品。

  为助力残疾人就业增收,钱宗文在自己的文化社开设“残疾人书画公益课堂”,成立木枕烙画和赤江陶制作助残培训等基地,免费培训100多名残疾人,并帮他们联系订单。他带残疾人作品参加“阳光助残 桂品出圈”广西助残就业产品推介会,为残疾人产品开拓市场。2023年,文化社荣获自治区首批“广西残疾人文化创意产业基地”称号。

  钱宗文联合北海市残联组建“帮助他人,快乐自己”残疾人志愿服务队,组织并且开展各类服务残疾人的活动近30场,服务1000余人次。每年春节,他还组织书法家送春联进乡村、社区。

  作为北海市第十一届政协委员,钱宗文积极履职尽责,提出了《关于完善江尾公园无障碍设施的建议》等提案,推动该公园的无障碍改造,方便残疾人和老年人游玩。

  钱宗文用艺术点燃生命之光,更以公益之心照亮他人前路。他说:“残疾,不是命运的句号,而是破折号——后面该由我们自己书写。”

  在梧州市陈慧盲人按摩中心,当陈慧有力的双手精准找到颈椎上的劳损部位,通过精准的力度进行推拿时,躺在按摩床上的女顾客不禁发出了痛快的闷哼声。听到这声闷哼,陈慧脸上掠过一丝笑意。

  56岁的陈慧是一位盲人医疗按摩师,也是这家盲人按摩中心的老板。她的视力,是在20岁读高中时,在一场车祸中失去的。

  5月20日晚,陈慧参加第十一届广西残疾人艺术汇演。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摄

  盲人医疗按摩师陈慧:她看不见光,却活成了一束光。视频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尽管眼前的世界陷入漆黑,让陈慧一度迷茫,但黑暗又怎能挡得住年轻灵魂对广阔世界的探索渴望?她日夜收听广播,听到了史铁生的励志故事,听到了诗人莱昂纳德·科恩的诗句“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透进来的地方”。与此同时,梧州市残联也及时给予她关心和鼓励。渐渐地,她内心的光被重新点亮。

  陈慧买来盲文教材自学。1995年,她考取了河南中医药大学针灸推拿专业。大学三年,她克服种种困难,系统学习专业相关知识,最终顺利毕业。

  2000年,在梧州市残联和家人的支持下,陈慧招了4名盲友开了一家推拿馆,在社区逐渐积攒起人气和口碑。如今推拿馆已改为盲人按摩中心,且规模逐步扩大,盲人员工增至20多人。“对于前来学习的盲人,我都免除学费。‘出师’过关还可以留店工作。”陈慧说。

  “全靠师傅的教导,我才能自食其力。”盲人按摩师徐灿军坦言,他少年时因视力问题辍学自闭,陈慧主动邀请他前去学习按摩。学成后,他被留用工作,至今已十余年。

  创业路上陈慧持续精进:2011年考取全国盲人医疗按摩资格证,完成从普通按摩技师到医疗按摩师的跨越;2024年其中心获颁广西首张盲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成为全区首个盲人医疗按摩所。

  上课时间到,姚亮一摇一晃走进河池市职业教育中心学校钢琴实训室。调试好多机位直播设备后,他坐到一台钢琴前,悠扬的琴声随着他跳跃的双手在实训室里流淌。他开发的线上教学系统,把他演奏的自动转换到平板电脑的五线谱上,方便通过直播学习的学生互动。设备的直播界面上,学生点赞的弹幕不断刷屏。

  谁能想到,这位走路摇晃的肢体二级残疾音乐老师,曾被医生预言余生只能坐在轮椅上。

  1992年,中专毕业后,姚亮被分配到河池民族中专任教。两年后,他获特招入伍,在武警广西总队文工团担任舞蹈演员。

  1996年,在一场意外中,姚亮颈椎粉碎性骨折。“最初,我没有办法接受轮椅取代了舞鞋的事实,天天躺在病床上,以泪洗面。”他说,后来,在家人与战友的鼓励下,自己才振作起来。经过两年康复治疗,被诊断为高位截瘫的他,不但能够下地,还丢掉了轮椅和拐杖,但走路仍然一瘸一拐。

  重回讲台,姚亮积极推动学校将民族音乐融入教学实践,让侗族大歌、仫佬族山歌走进校园。他改编壮族童谣为即兴钢琴曲,把白裤瑶的细话歌融入乐理课堂。他还发起乡村音乐教师培训计划,免费培养218名基层音乐老师。

  在姚亮的教师生涯中,残疾学生始终位于他心中最柔软的地方。面对听障学生,他开设手语诗歌朗诵课;针对自闭症儿童,他设计音乐疗愈课程。在他指导下,曾连续三年获得全国青少年钢琴演奏金奖的盲童蓝宝石对他说:“您让我相信,残缺的身体里,也能住着完整的灵魂。”

  南宁市西乡塘区安吉时代中心的嗨站软陶车间,33岁的毕冬拄着拐杖,不时在各个工作台前走动,指导员工制作泥塑作品,“我们的作品一定要精益求精,不能辜负客户的信任。”

  3岁时,毕冬就入选南宁市西乡塘区体育队学习体操。可命运捉弄,6岁时他突发疾病致残,成了“瓷娃娃”,稍不小心就骨折,平时只能靠父母背着去上学和康复。尽管饱受病痛折磨,但他并不气馁。通过奋发读书,他2011年考上了桂林航天工业学院。

  大学期间,毕冬拄拐穿梭于桂林的旅游集市,摆地摊、开网店,只为多学一点谋生技能。毕业后,他回到南宁,当了两年西乡塘区残联专职委员。

  “瓷娃娃”毕冬:他用黏土重塑人生。视频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2016年,毕冬辞职创办了南宁市嗨站软陶工作室。他发挥大学所学电子商务专业的优势,对市场进行数据分析,抓住情人节、毕业季等定制礼物热销节点,推出泥塑定制人偶产品,迅速在市场站稳脚跟,次年营业额就突破了100万元。

  之后,毕冬成立了广西嗨驿站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利用互联网把产品卖往全国各地,甚至远销海外。

  然而,受新冠疫情影响,2020年他被迫关掉已经经营成熟的网上海外店铺,公司的发展也因市场之间的竞争激烈出现了停滞。

  毕冬没有垂头丧气,他申请了低息贷款,研发出了免烤新型软陶技术,获得了数项发明专利,成功解决了泥塑手办同质化及普通潮玩缺乏互动性等难题。同时,自治区残联还为其企业来提供了经营场地,公司发展重新步入正轨,网上海外店铺也重新开了起来。

  目前,毕冬的公司,年营业额已经突破400万元,先后安置20名残疾员工就业。“一路走来,我和我的公司得到了各级党委和政府的大力扶持,因此在招聘员工时,我第一先考虑残疾人,希望以此回报社会。”他说。

  在贵港市特殊教育学校的劳动基地旁,刘芹带着听障学生写生,她边说边比划手势,教学生技法。

  休息间隙,两名女生跑去摘了两朵小花,戴到她头上。“好看吗?”她笑着问两名学生。

  29岁的刘芹是这所学校的一名艺术老师,教舞蹈、画画和手工。她说,看到这些听障学生,就像看到小时候的自己。

  刘芹也是一名先天听力残疾人。小时候,虽然适配有助听器,但她的世界也没多少声响。直到11岁,她做了人工耳蜗植入手术,才重建了听力。自小痴迷跳舞的她,次年就孤身一人前往中央音乐学院附中,追逐舞蹈梦。

  听障特教老师刘芹: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视频剪辑:广西云-广西日报见习记者 凌鹏

  初到北京,面对语言交流的隔阂、远离家人的孤独、高强度的舞蹈训练,还只是一个孩子的刘芹并未退缩。舞蹈房里,她无数次摔倒在地,膝盖淤青始终未消,汗水浸透练功服。

  2015年,刘芹考上了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她选择回到家乡贵港,成了一名特教老师。“因为自己淋过雨,所以总想替别人撑把伞。”

  自小要强的刘芹,哪怕11岁前几乎听不见任何声音,也一直拒绝学习手语。然而,当了老师后,为了能与听障学生更好沟通,她主动学习手语并考取证书。

  给听障班的学生上舞蹈课时,刘芹精心设计课程,因材施教,让孩子们也可以感觉到舞蹈的魅力。她带领学生参加各类艺术汇演,屡获佳绩。

  全心投入教学工作的刘芹,多次获评学校师德标兵,获学校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二等奖。

  她还经常走进社区,积极投身公益活动,为残疾人举办讲座,以亲身经历激励他们勇敢追梦,重新燃起对生活的希望。

  5月16日,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在北京召开。习作出重要指示,强调“残疾人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八桂大地上,5位自强模范以坚韧与奋斗诠释了这一论断的深刻内涵。

  “瓷娃娃”毕冬研发免烤软陶技术、开拓海外市场,不仅实现自身价值,还带动更多残疾人就业。盲人医疗按摩师陈慧则以双手“推开黑暗”,自学盲文,创办广西首个盲人医疗按摩所,她的每一步都印证了“万物皆有裂缝,那是光照进来的地方”。他们不因残缺自弃,而是以拼搏拓展生命的边界,将个体的“不可能”转化为社会的“新可能”。

  从受助者到助人者,他们将个人成长融入时代命运。截瘫教师姚亮将音乐疗愈引入特教课堂,用音符为听障、自闭症儿童打开心灵之窗;听障特教老师刘芹以手语架桥,让艺术成为残疾学生与世界对话的语言;篆刻师钱宗文创办公益课堂,助力百名残疾人掌握技艺、自立自强……他们用行动证明,真正的自强,不仅在于成就自我,更在于以共情之心点亮他人,推动社会文明的进步。

  自强模范的成长,离不开政策支持与社会关爱的合力。毕冬获低息贷款和场地扶持,陈慧受益于残联的创业帮扶……这一些细节印证了我国残疾人事业从“保障生存”向“促进发展”的转型。第七次全国自强模范暨助残先进表彰大会强调,需加强完善残疾人社会保障与服务体系。广西的实践表明,当制度保障与个体奋斗同频共振,残疾人便能从“被关怀的对象”转化为“社会进步的参与者”,释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

  自强模范的故事,是千万残疾人奋斗的缩影,更是时代精神的写照。他们以残缺之躯铸就完整灵魂,以自强不息注解民族品格。新征程上,弘扬这份精神,完善制度支撑,才能让残疾人成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力量,让每个生命都能在时代的进程中绽放光彩。

  近日,在南宁市残疾人活动中心的就业帮扶车间里,坐在轮椅上的阿亮正熟练装配电子科技类产品。“感谢政府对残疾人的关爱和支持,让我们的孩子在残疾人就业帮扶车间得到就业机会,实现他们的自身价值。”阿亮母亲李阿姨的感慨,成为广西助残事业最生动的注脚。

  自治区党委、政府将残疾人事业融入全区发展大局,推动全区残疾人事业全面发展,迈上新的台阶:残疾人基本民生稳定保障,生活水准不断提高,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持续提升,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逐步健全,残疾人平等参与社会生活的环境和条件一直在优化,残疾人的幸福更加可感可及。

  残疾人群体是防返贫监测重点对象,我区创新实施“三纳入三帮扶三服务”机制,通过动态监测、数据比对和精准帮扶,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底线。全区深入开展“壮美广西·百千万助残兴万家”行动,在每个县(市、区)打造“阳光助残基地”,每年辐射带动1万余名残疾人就业增收。深化粤桂协作,争取资金2300万元开展残疾人就业、培训等项目,残疾人脱贫攻坚成果得到持续巩固拓展。

  就业是残疾人改善生活状况、融入社会、实现人生价值的重要方法。近年来,我区各级残联深入开展“助残就业 桂在行动”,以促进就业“十大行动”为抓手,通过创建“美丽工坊”、举办“桂品出圈”产品推介会、开展技能培训等举措,破解重点人群就业难题。

  康复是促进残疾人全面发展的基础,而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是康复工作的重中之重。残疾儿童康复救助项目连续4年被列入自治区人民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我区积极开展学前融合陪同康复救助,将陪同康复服务纳入残疾儿童康复救助服务体系,推动残疾儿童康复救助与医保政策融通衔接。

  此外,自治区残联还不断的提高残联组织服务能力和水平,扎实推进残疾人教育文化体育事业,保障残疾人受教育权利;开展残疾人文化周等活动,不断丰富残疾人精神文化生活;开展残疾人权益保障工作,推进无障碍环境建设,保障残疾人的基本生活、促进残疾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融入。

  双节在广西的社区有多欢乐?各族居民围坐吃月饼,歌舞、非遗、免费服务全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