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1日,阴历二月二“龙抬头”。按民间风俗,人们习气在这一天理发,来迎候新一年的吉利好运。
四川攀枝花市金石巷小区有一家“老字号”理发店,92岁的理发师蔡其清正忙着给客人理发。自9岁当学徒,蔡其清干这一行现已83年。
不大的店里,来的大多是老朋友,几十年来就认他的手工,“他理发很细心,洗得很洁净,并且经济实惠,”最主要的是,他一概只收5元理发费用,现已十年没提价。
“开店是为了打发时刻,也为偶然能看看这些老朋友。”对92岁的蔡其清来说,老理发店代表的不单单是一门技艺,更是一段夸姣回想和前史的见证。它承载着贩子和人文的情怀,记录着城市的开展,也是一种精力寄予。
不论刮风下雨,蔡其清每天早上5点半按时从家里出门,坐公交车前往坐落金石巷小区的理发店开门经营。从攀枝花折腰树公交站到金石巷,需20分钟左右,他已在这条路上走了几十年。
来到理发店后,他开端了一天的繁忙,烧开水、擦椅子,刮胡刀磨得尖利,毛巾、香皂等用具摆得整整齐齐。上午9点,顾客连续来到小店,店里开端热烈起来。
这间理发店没有招牌,方位并不好找。但走到金石巷邻近一问,许多居民都知道“5元理发店”。3月7日,在小区居民的指引下,红星新闻记者来到理发店,蔡其清正在给一人理发,还有三名顾客在排队等候。
蔡其清生于1932年,老家在四川广安岳池县乡村。“我9岁就开端学理发了,曾经剪一个头发才2分钱。”蔡其清说,1966年,他从老家来到攀枝花援助三线建设,成为一家运送公司的职工,主要任务便是为单位的人理发,“那时一个月工资才28元。”
1995年,蔡其清退休,但舍不得丢下手工,便将理发店开到了现在,“学会的手工,要丢下,很难。”本年现已92岁的他,仍然精力矍铄、动作利索,完结理发、修面、洗头、吹发只需半个小时左右。
蔡其清的理发店面积不大,大约只需10平方米,里边的物品都充满了时代感。红星新闻记者看到,店里有十多个老旧的热水壶;几张旧式书桌用来堆积东西,摆着各式电动推剪;两张旧式理发转椅现已锈迹斑斑,传闻已陪同他50多年。
88岁的邱永恩,拄着拐杖渐渐走进理发店。“老邱,你又来了啊!”看到邱永恩进店,蔡其清给他打招呼。
邱永恩是理发店的“老顾客”,每月都会来店里理发。一朝一夕,两人成了无话不说的老朋友。
“我在这儿理发有15年了,每个月都要来找他剪头发。”邱永恩告知红星新闻记者,他住在炳草岗,坐公交到老蔡的理发店要半个小时,“咱们传闻他理发理得好,曾经咱们八九个老家伙都在这儿理发,现在有几个都逝世了。”
78岁的杨玉碧也是这儿的“老顾客”。“我在他这儿理发也现已十多年了。”杨玉碧告知红星新闻记者,她从家里坐公交车到老蔡的理发店要一个小时左右,“尽管间隔有点远,但他的手工好。收费也只需5元,一向就找他剪头发。”
红星新闻记者采访了解到,来老蔡的理发店理发的大多是白叟,几十年来就认他的手工,“你来理发,不论洗不洗头修不修面,一概只收5元钱,现已十年没提价了。”
“咱们也劝过他涨点价,他说都是老朋友,坚决不提价,还说‘我现在又不是靠这个养家糊口,收5元能够更新设备就行’。”来这儿理发现已20多年的顾客王大爷说。
对此,蔡其清在承受红星新闻记者采访时表明,来理发店的顾客不是街坊便是曾经的搭档,还有一些是朋友,“咱们好多人都是援助三线建设来到攀枝花,阅历了那段艰苦的年月,咱们都有共同话题,都是老朋友。我理发不是为了挣钱,是为了见见这些老朋友。”
老蔡说,他现已退休27年,现在每月有4300多元退休金,已可维持老两口的日常日子。他的妻子告知红星新闻记者,自己和两个女儿都忧虑他年纪大了,起早摸黑地开理发店身体吃不消,“两个女儿都退休了,每次回家都劝他把理发店关了。但他便是不听,说干了一辈子,放不下这门手工,开店能够打发时刻,主要是能和老朋友一同谈天,热烈、好耍。”
谈起这些年的改变,令蔡其清最感伤的是,眼看着一个个老朋友离世。“咱们共同来攀枝花有两百多名‘战友’,现在只剩十几人了。”他说,现在人多的时分,每天要为十多人理发,但有时一天也没有顾客,“除了每周六要去垂钓,其他六天都开着店。”
关于92岁的老蔡来说,老理发店代表的不单单是一门技艺,更是一段夸姣回想和前史的见证。几十年的据守,让这间理发店承载着贩子和人文的情怀,记录着城市的开展史,也是一种精力寄予。老蔡说,只需身体答应,他会坚持把理发店开下去,“剪到剪不动停止。”